易学基本功
《周易》自成书以来,便贯穿华夏历史长河,更被孔子尊为儒家六经之首。这部经典历朝历代皆受推崇,研习者络绎不绝,然其义理深邃、体系宏大,欲窥堂奥、深耕其间,必先筑牢几项核心基本功。
一、熟稔周易经文,洞见辞后之象
六十四卦的卦辞与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,是《周易》思想的核心载体,堪称学易的“入门密钥”。基本功的首要一环,便是将这些文辞烂熟于心,但并非机械记诵,而是在熟记的基础之上,反向推求每则卦辞、爻辞背后所蕴含的卦象、爻象逻辑,理解文辞与象数之间的内在关联,方能真正触及其义理本源。
二、通晓古天文历法,明辨术数根基
无论是《周易》本经,还是火珠林、六壬、奇门遁甲、七政四余等各类术数分支,其形成与发展皆与古代天文学、历法学问深度绑定。星宿运行、四季更迭、日月交食等天文现象,既是卦象推演的重要参照,也是术数占断的底层依据。因此,掌握基础的古天文概念与历法常识,是搭建学易认知框架的必要基石。
三、梳理易学脉络,兼容各家之论
易学自春秋发轫,数千年来流派纷呈、思想迭进,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学术脉络。研习者需系统梳理从先秦易传、汉代象数易学,到魏晋王弼“得意忘象”、宋代邵雍先天易学等关键发展阶段,深入了解荀爽、虞翻等代表人物的核心观点与解易范式。唯有兼收并蓄、明辨各家优劣,才能避免陷入片面认知,建立更为全面的易学视野。
四、融合逻辑与象数,培育思维能力
《周易》并非单纯的义理之学,亦非纯粹的象数推演,而是逻辑思维与象数思维的有机统一。一方面,需以严谨的逻辑梳理卦爻关系、义理传承,避免穿凿附会;另一方面,更要培育“观物取象、类比联想”的象数思维,从卦象符号延伸至万物类象,从爻位变化推演事物态势,方能把握《周易》“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”的思维精髓。
五、涵养禅定功夫,臻于感通之境
《系辞传》有云:“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。”无论是占卦时的凝神定向,还是解卦时的义理贯通,皆需研习者保持内心的澄明宁静,摒弃杂念干扰。这种“寂然不动”的状态,并非消极静坐,而是通过日常的禅定修养,锤炼专注力与洞察力,从而在面对卦象与问题时,精准捕捉那转瞬即逝的“灵光”,实现义理与直觉的同频共振。此等心性功夫,实为学易至深之关键助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