揲蓍详解

揲蓍法,又称“大衍筮法”,是《周易》记载中最古老、最正统的占卜起卦方法。它不仅是先秦时期核心的占卜技术,更深度融合了古代中国的宇宙观与哲学思想,是易学文化的根基所在。尽管因其操作步骤繁琐,后世逐渐被铜钱卦等简便方法取代,但理解其原理与流程,仍是深入把握《易经》思想精髓的关键。

此法的核心记载于《周易·系辞上传》,是现存最早且最系统记录揲蓍法的文献,原文明确:

《系辞》云:“大衍之数五十有五,其用四十有九。分而为二以象两。挂一以象三。揲之以四,以象四时。归奇于扐以象闰。五岁再闰,故再扐而后挂。是故四营而成易,十有八变而成卦。”

这段话是揲蓍法的“总纲”,涵盖了“大衍之数”的取用、“四营”的核心步骤,以及“十八变而成卦”的成卦原则。


“四营”指“分二、挂一、揲四、归奇”四个基础步骤,每完成“四营”为“一变”;“三变”可生成一爻,最终经“十八变”成一完整卦象。以下为具体操作:

准备:大衍之数的取用

大衍之数五十有五,其用四十有九

取蓍草五十五根,象征“天地之数”。天数(一、三、五、七、九)总和为二十五,地数(二、四、六、八、十)总和为三十,天地之数合计五十五。

实际占卜仅用四十九根,象征天地未分前的“太极”。古人认为抽出的六根代表“六爻”之体或“太极”本体,不动而用四十九,以显“变易”之理。

古人认为蓍草寿命绵长,象征“积累天地之灵气、承载古今之智慧”,用其占卜可连通天人。但如今蓍草难寻,可用竹签、筷子、牙签、围棋子等长度、大小均匀的小物件替代。

一变:四营操作

分而为二以象两

将四十九根蓍草,信手一分为二,置于左右两侧,此象征“太极生两仪”,模拟天地初开,阴阳分化的过程。

挂一以象三

从左右两堆蓍草中任选一堆,取出一根横置于桌案下方,此根象征“人”。结合左侧(天)、右侧(地),构成“天、地、人”三才。

揲之以四,以象四时

先取左侧堆的蓍草,分别​​以四根为一组​​逐组计数并取出,象征“四时流转”(春、夏、秋、冬)。
剩下的余数不一则二,不二则三,若恰好分尽而无余数,则视余数为四。这部分剩余蓍草称为“残奇”,“奇”即余数之意。

注:揲,在此处读作shé,为动词,意为“分组计数”。

归奇于扐以象闰

将左侧剩余的“残奇”置于一旁空处,象征历法中的“置闰”

注:“扐”指“手指之间的空隙”,此处代指“专门放置余数的空处”。

五岁再闰,故再扐而后挂

取右侧堆的蓍草,仍以四根为一组计数并取出,将取出的蓍草与左侧“揲四”时取出的部分合并,右侧剩余的蓍草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:

· 左余三,则右余一;
· 左余二,则右余二;
· 左余一,则右余三;
· 左余四,则右余四。

将右侧剩余的余数也置于空处,即“再扐”,象征“五岁再闰”的历法规则。

至此,“一变”完成。此时需将左右两侧剩余的蓍草(非“揲四”取出的部分)搁置不用,取回“揲四”过程中取出的蓍草,数量仅为四十根或四十四根,用于“再变”。

再变:重复四营

流程与“一变”完全一致,以“一变”后取回的四十根或四十四根蓍草为基础,重复分二、挂一、揲四、归奇。

完成后,搁置左右剩余的蓍草,取回“揲四”取出的部分,数量变为四十根、三十六根或三十二根,用于“三变”。

三变:生成第一爻

流程仍与前两变一致,以“再变”后取回的四十根、三十六根或三十二根蓍草为基础,再次重复四营操作。

完成后,搁置剩余蓍草,取回“揲四”取出的蓍草,将其总数除以四,结果仅为以下四种,对应不同爻性:

1
2
3
4
· 得九:老阳,记作「▬▬▬▬▬ O」;
· 得六:老阴,记作「▬▬ ▬▬ X」;
· 得七:少阳,记作「▬▬▬▬▬」;
· 得八:少阴,记作「▬▬ ▬▬」。

至此,“三变”完成,得到卦象的第一爻,从下往上数,也称为“初爻”。

成卦原则

四营而成易,十有八变而成卦

四营,即分二、挂一、揲四、归奇四个步骤。经四营而成一变,三变而成一爻。一卦由六爻构成,故需经过十八变而成一卦。

事物的发展规律都是从少到老,由小至大,因此卦画的记录必须严格遵循“自下而上”的原则,第一爻在最下方,第六爻在最上方,以象征事物生长变化的规律,若颠倒顺序,则卦象全错。

注:“营”,意为经营,即每一步核心操作。

变爻原则

阴阳本为一体,遵循“阴极生阳、阳极生阴”的规律,因此爻性需根据“老少”区分是否变化:

1
2
3
4
· 少阳(七):为“不变爻”,保持原爻性;
· 少阴(八):为“不变爻”,保持原爻性;
· 老阳(九):为“变爻”,阳极生阴,变为少阴(「▬▬▬▬▬ O」→「▬▬ ▬▬」);
· 老阴(六):为“变爻”,阴极生阳,变为少阳(「▬▬ ▬▬ X」→「▬▬▬▬▬」)。

根据变爻规则变化后,会得到“本卦”和“变卦”,若无可变爻则仅用“本卦”解卦;若有一个或多个变爻,则结合“本卦”与“变卦”的卦象变化进行综合分析。